Thursday, October 11, 2018

“精简、廉洁、绿色”?——亚投行首次“过磅”

016年6月25日至26日,来自全球57个国家的代表、记者、业内专家和公民社会领袖齐聚北京,参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首届年会。这是该行首次“过磅”,利益相关方及参与各方第一次得以对其进行评判。而亚投行的绿色资质正是大家感兴趣的众多内容中的一个。

早在今年一月,亚投行行长金立群就提出该行的目标是“精简、廉洁、绿色”。虽然目前这一目标还不够具体,但是却十分重要。因为亚投行的使命是为全球各地发展中成员国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这些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可靠程度将对所在国当地的环境和发展产生长期的直接影响。

那么,亚投行在实现“精简、廉洁、绿色”目标的路上已经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呢?有两个关键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首先,该行尚未明确提出任何支持由煤炭、核能等污染高、安全性低的能源转向清洁能源的策略。本周,国际能源署发布了一份措辞尖锐的报告,其中指出每年全球有300万人的死亡与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关,
提醒我们转变全球能源结构的必要性。另外,中国等国已经在《巴黎气候公约》中承诺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如果亚投行不提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明确战略,我们无法得知该行将如何兑现自己的绿色承诺。

第二,亚投行现行公共信息临时政策虽然详细规定了该行的透明程度以及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方式,但相比于国际标准仍有不足。例如,该行首批四个项目中就没有遵从国际最佳实践,既没有给出有关公众参与和反馈的明确规程,也没有提供使受影响社群得以提出关切的申诉机制。

年会期间,亚投行承诺继续与公民社会保持密切沟通接触。但这还不够,虽然公民社会组织受邀参加此次年会是可喜的进步,亚投行仍有责任通过行动兑现其公开承诺。

好消息是,亚投行可以借鉴其他多边发展机构过往的经验,后来居上,成为新标准的制定者。

例如,绿色和平向亚投行提交了一份报告,分析了其他多边发展银行资助的、具有环境和社会方面问题的基础设施项目。分析认为,造成问题的关键原因通常并非环境政策的缺失,更多的是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些政策。亚投行在这方面可以学习其他机构失败的教训,保证其环境政策从一开始就得到有效的落实。

其他非政府组织也做了许多可供亚投行参考的工作,如一些组织已经对亚投行审议通过的项目进行了详细的风险分析,还有一些则就如何通过改进信息公开政策推动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对话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如果亚投行诚心实意希望实现“精简、廉洁、绿色”的目标,那么与公民社会的持续对话至关重要。公民社会及其代表的多元化的经验和观点可以确保亚投行负责任地行事,保证其决策前充分了解各方信息,确保其政策符合其意欲支持的当地社群的最新实际情况。

以上这些并非无视亚投行在过去六个月中所取得的成绩。亚投行制定了重要的流程和政策,补充了关键岗位的人员,逐渐完成了一家发展银行运营所需的基础架构。现在,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该行
首批项目已经公布。但是仍有更多工作需要完成。通过借鉴此前发展银行的经验和教训,并学习公民社会的知识财富,亚投行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成为全球首家真正意义上“精简、廉洁、绿色”多边发展银行的目标。亚投行应该抓住机遇。

Wednesday, October 3, 2018

2050年中国或可实现低碳与增长双赢

一份名为《重塑能源:中国》的报告显示,通过实行能源结构转型、能效提升等一揽子策略,中国2050年可在经济总量增长六倍的前提下,实现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达68%, 而 排放比2010年减少 %。

这份由中国发改委能源所,落基山研究所,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及能源基金会(中国)联合研究的报告,9月中在北京发布了中文版。

报告为中国设计了完整的能源利用改进路线图,并为工业、交通,建筑和电力四个领域,分别提供了改进策略和发展路线。在减排和电力绿化之外,还可大幅度降低能耗。报告预测,由于各领域用能结构优化和能效提升,2050年全国一次能源需求只比2010年上升1%。

以交通为例,通过优化交通组织模式、物流体系、燃料结构,提高交通工具的效率水平,形成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结构,并全面普及天然气汽车并推广新能源汽车,交通部门产生的碳排放将在2035年达到14.9亿吨的峰值并于2050年降至12.8亿吨。2010年中国交通碳排放为6.4亿吨。

此前有专家担忧,以中国机动车当前的保有量和增速,交通领域碳排放的猛增可能使中国无法在2030年如期达峰。但《重塑能源》报告预测,在工业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提前达峰(2020)的协同之下,中国整体碳排放仍可在2025年达到峰值。

能源基金会中国低碳发展项目主任胡敏告诉中外对话,虽然该报告是一个情景分析,但是对未来能源生产消费情况的假设,都是经过了研究组以及各领域专家的反复论证。报告提供的路径,涉及到能源利用的各个领域,相关的措施也都是政策和成本允许的,具有技术可行性。

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也向中外对话表示,该报告的分析有可能实现。发改委能源所的另一项研究“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中为 年的中国能源格局提供了更为激进的预测。在这一情景下,可再生能源电力将占总发电量的86%,超过《重塑能源》预测的69%。

能源基金会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主任芦红也认为,从历史经验看人们常常低估技术进步的成本下降的潜力,研究的预测相对现实来说通常更为保守。她提到太阳能发展的例子:“2007年《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20年太阳能发电目标只有180万千瓦,今年的十三五规划已将此目标提高到1.6亿千瓦。”她相信未来三十五年的发展中,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一定比今天预测的更为乐观

“但这一情景不会自动发生,”芦红说。以电力为例,目前中国电力系统不适应风电和太阳能电力的波动性,弃风弃光严重。第二轮电力体制改革是有利于可再生能源获得市场。但是,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必然面临着传统火电产业的亏损和倒闭,因此成为改革的重要阻力。芦红认为妥善处理好改革带来的失业等社会问题,是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